點擊數:932021-03-30 09:26:45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粘結型錨栓在建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大多數項目需要安裝混凝土對混凝土或鋼對混凝土的固定裝置,這些裝置通常由后錨固安裝的錨栓或植筋技術完成。
本文將重點講解錨栓與植筋的區別:
1. 連接方式
錨栓理論(Anchor)包括鋼板固定中的單錨和錨群(均通過機械錨栓和化學錨栓),而植筋理論(Rebar)是通過后安裝鋼筋和粘合劑連接混凝土構件的原理。
不同的應用,不同的規則:錨栓理論適用于鋼筋混凝土連接,而植筋理論適用于混凝土延伸。
2. 受力原理
在錨栓理論中,來自鋼構件(梁或柱)的荷載通過錨固定在混凝土上的錨板傳遞到混凝土結構上。固定件的鋼構件(粘合劑的螺紋桿)通過拉伸荷載或剪切荷載或兩者的組合將荷載轉移到現有混凝土構件上。利用混凝土的固有抗拉強度是加固抵抗荷載的必要條件,這意味著脆性混凝土錐體破壞在錨栓理論設計中是可以接受和考慮的。
然而,根據植筋理論,荷載傳遞到混凝土中的方式與鋼筋澆筑方式相同。因此,安裝后的鋼筋一般不設計成以與錨栓相同的方式抵抗直接剪切荷載。而是通過拉-壓桿模型定義了鋼筋的受力,該模型假定鋼筋只抵抗軸向荷載,以保證與整體混凝土支柱的平衡。連接界面需要適當粗糙,以確保剪切載荷通過摩擦傳遞。
在植筋搭接的情況下,荷載通過局部拉壓桿機構傳遞,傳遞方式與預埋式非接觸鋼筋連接方式相同。
3. 設計規范
錨栓設計:《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JGJ 145 -2013
植筋設計:《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 50367 - 2013
錨栓設計主要校核其承載力強度(抗拉和抗剪);植筋設計主要計算其錨固長度(鋼筋屈服)。
掃一掃,訪問手機站
掃一掃,添加微信溝通